国家重点学科——儿科学-手机版亚博
  | 

当前位置:yb体育app官方下载首页  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儿科学-手机版亚博

发布日期:2010年07月09日 11:16 来源:医学院
【 | 】
阅读次数:7781

 

简介: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是浙江省三级甲等综合性儿童专科医院。儿科学学科历史悠久,在创办于1922年的原浙江省立医药专门学校附属医院儿科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壮大。1981、1986、2000年分别被批准为国家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被批准为省级重点扶植学科,2002年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本学科目前已成为浙江省规模最大的儿科医疗、教学、科研中心和儿科医师培训基地,同时承担全省的儿童保健任务。医院现有职工1195人,实际床位数850张,日均门诊量约3800人次,年住院约3万人次,平均住院天数8.9天。2009年收治住院病人3.2万余人次,门诊病人147万余人次,总收入达6.1亿元,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儿童医院之一。
  本学科先后拥有厉矞华、洪文澜、叶瑞云、孙眉月等一批享誉全国的著名专家。近年来以赵正言、杜立中、俞惠民等为代表的一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也承担起了学科建设的重任,培养出一支以中青年为主体、在国内儿科学界占有重要学术地位的学科队伍。有21人次在中华医学会以及其他全国性医学专业学术机构中任职,是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组长、消化学组组长和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副组长、中华儿童保健学会副主任委员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学组组长、浙江省儿科学会和儿童保健学会主任委员、《儿科学》八年制教材的副主编单位。除1人担任《中华儿科杂志》副主编外,还有27人担任国际和国内重要学术期刊的主编、副主编和编委工作。现有高级职称69名、副高级职称99名、中级职称385名,其中具博士学位44名、硕士学位187名,博士生导师11名、硕士生导师35名,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7名。
  医院专业设置齐全,涵盖儿科领域所有专业。新生儿、儿童保健、小儿血液病、小儿心胸外科等4个专业为省级医学重点学科,新生儿疾病诊治实验室为省级重点实验室。设有浙江省基因诊断中心、省新生儿疾病防治中心、省小儿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心、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省儿童听力筛查管理中心。共有37个临床和医技科室,主要专业涉及儿内科(新生儿、消化、呼吸、血液病、心脏病、肾脏、神经、内分泌等)、儿外科(普外、泌尿、骨科、烧伤、心胸外科、肿瘤、脑外科等)、重症医学(nicu、picu、sicu)、筛查科、儿童保健科、康复科、急诊科、中医科、耳鼻喉科、眼科、皮肤科、口腔科和麻醉科,中心实验室、特检科、检验科、放射科、临床药学实验室等医技科室。医院拥有先进的医疗检测设备和检验技术,为一流的诊疗水平提供技术保障。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是培养儿科临床医生的重要基地。承担研究生、本科生、进修生等教学任务,每年在读研究生近80名,进修生近100名。医院实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是全国儿科医师规范化培养的重要基地。每年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和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10期,也是临床医师毕业后教育的重要基地。
  浙江大学医学院儿科研究所为科研工作的重要研究基地,形成了以新生儿学、小儿胃肠病学和感染性疾病、小儿血液肿瘤学、小儿心血管病学、儿童保健学等为主攻方向的学科特色。作为牵头单位获“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代谢综合征的早期识别和干预技术研究”中的“宫内环境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及预防控制技术研究”。 作为骨干承担“代谢综合征易感人群早期筛查技术”中的 “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与规范的研究”。近5 年来申请到各类纵向及横向课题437 项,经费总额达2726 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 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 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 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47项;国际合作项目5 项。共发表学术论文1619 篇,其中sci 收录114篇、中华级杂志552 篇。获科技奖33 项,其中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15项。申请国家专利 7 项,获得授权2 项。sci 收录论文数2003 年起连续5 年排名居全国儿童医院之首。荣获1978 年至2006 年《中华儿科杂志》发表论文最多单位奖,发表论文数列全国第三位。2005年创刊的《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系我国儿科学领域中迄今唯一以全英文发表原创性论文的国际性学术期刊,已相继被sci和medline 收录,为国际儿科学术交流提供了平台。医院高度重视对外学术交流,每年外宾来我院讲学20余次,出国访问讲学和参加国际会议论文交流30余人。医院先后与美、英、法、加、日、德等十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医学机构建立了友好协作关系。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由于历史的原因,空间狭小,制约了医院的发展。在各级政府领导关心和大力支持下,滨江院区扩建工程已于2009年年底动工,3年后最具标志性的现代化的儿童综合性医院将矗立在滨江新城。新院区占地面积120亩,总建筑面积13.05万平方米,核定床位1250张。新医院充分体现智能、合理、经济、节能、绿色环保的建筑和管理理念,是为儿童提供优质、高水平的医疗保健服务中心,也将为药物临床试验提供更好的条件,为全面提高我国儿童的健康水平作出贡献。
 
主要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一:新生儿危重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和持续肺动脉高压的治疗及实验研究:
  重点对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和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的发病机理、高频通气、no吸入治疗以及亚硝酸乙酯气体(eno)吸入治疗pphn的作用机制、疗效和毒副作用进行临床前研究,探索pphn治疗的新途径。
新生儿感染的早期诊断研究:
  细菌感染从16srrna基因的特点入手,病毒感染以临床常见的疱疹类病毒为突破点,运用反相杂交、rflp及基因芯片技术,建立新生儿感染的早期诊断方法。提高了新生儿细菌或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准确性。通过将目前取得的病毒和细菌诊断芯片技术进行开发,以获得好的社会效益。
新生儿(早产儿)脑损伤的实验研究:
  采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模型,在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进行特异性和非特异性nos受体阻滞剂干预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宫内感染的动物模型,研究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病理特点以及星形胶质化,髓鞘损伤和轴突病变,重点对宫内感染导致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发病机制进行探索。
新生儿急救适宜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研究:
  按照国际先进的围产期继续教育模式,继续为国内培养新生儿监护专业人才;并将新生儿急救的基本技能推广至基层,建立欠发达地区的新生儿急救模式,降低新生儿窒息和呼吸衰竭的死亡率。已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加项目)的资助,与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合作,实施高危新生儿急症稳定处理(acorn)项目,以进一步提高新生儿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新生儿救治模式。
 
研究方向二:小儿胃肠道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小儿胃肠内窥镜的诊治和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研究
  进一步巩固小儿胃镜和肠镜诊治技术在全国的领头作用,开展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提高小儿胃肠道疾病的内镜诊断准确率。系统研究儿童h.pylori感染以及相关胃十二指肠疾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家庭聚集现象、免疫病理机制、治疗方案、耐药性和耐药菌株基因突变,以23srrna基因检测建立h.pylori耐药性的快速诊断。
小儿功能性胃肠病和胃肠动力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利用完整的胃肠动力检查体系,提高小儿胃肠动力性疾病和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治水平,进一步巩固其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扩大影响力。根据罗马iii功能性胃肠病小儿分类标准,对我国小儿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病率、临床表现及高危因素等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结合脑肠肽和肠神经元功能变化研究,重点对小儿胃食管反流病、先天性巨结肠、功能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理和诊治进行探索。
儿童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和生物治疗研究
  针对近年来炎症性肠病在亚洲发病率逐渐上升的趋势,系统研究儿童炎症性肠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并对儿童炎症性肠病的遗传学特点和肠道黏膜免疫机制进行研究,以期在治疗上有所突破。
小儿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及基础研究:
  利用mbl单体基因型、血清蛋白浓度水平与儿童感染的关系,开展感染性疾病基因治疗的前期研究。利用rna干扰、反义rna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人巨细胞病毒耐药基因进行了基础研究。加快成果转化,使儿童感染性疾病的基因芯片、疱疹类病毒的基因芯片尽早应用于临床。同时,要加强对呼吸道疾病相关病原的监测和基础研究。
小儿胃肠道疾病的微创治疗研究
      通过胃镜和肠镜,对小儿胃肠道疾病继续开展微创治疗,如息肉摘除、狭窄的扩张、静脉曲张的套扎,还要开展食管支架的植入等。通过腹腔镜,对肠重复畸形、美克尔憩室、胆道闭锁等消化道有关疾病进行诊治。
 
研究方向三:小儿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发病机制的研究。
新生儿及小婴儿危重先心病的急症手术治疗的研究:
  主要包括完全性大动脉转位(d-tga)、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肺动脉闭锁等先心病急症手术。研究内容包括手术方式的改良与创新,围术期重要器官的保护和术后监护疗效,体外膜式氧(ecmo)在危重复杂先心病外科术后心肺功能衰竭时心肺支持的应用研究。
内外科镶嵌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研究:
  包括阶段治疗复杂先心病后如双向glenn术1个半心室矫治或改良fontan术后留置房间隔开口心导管介入的伞片封堵、主肺动脉间侧枝血管封堵、主动脉缩窄矫治术后再狭窄球囊扩张、大室缺或动脉导管未闭术后残漏及再通封堵、多发心内畸形患儿在体外循环下外科矫治的同时,肌部室缺通过介入封堵治疗。
体外循环围术期重要器官的保护:
  主要包括心脏手术中心肌的缺血保护对术后心功能影响的研究;体外循环中肺保护液的灌注对围术期肺功能影响的研究;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多器官功能损伤发生发展机制及防治。
肺动脉高压:
  内外科联合进行小儿肺动脉高压的基础及临床研究,重点是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药物干预、转基因干预的研究,目的在于降低小儿肺动脉高压的死亡率,改善其预后。
其他小儿心血管疾病的基础和临床:
  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重点在探讨免疫机制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发病中的作用;川崎病的免疫发病机制、早期诊断、丙球耐药机制的研究,进一步了解小儿川崎病的发病原因、病理变化,改善小儿川崎病的预后;儿童单纯性肥胖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包括肥胖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早期动脉粥样病变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关系。
 
研究方向四:小儿血液肿瘤诊疗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
临床及临床前研究:
  以形态学(m)、免疫学(i)、细胞遗传学(c)、分子生物学(mb)等实验室技术为支持,以微小残留病(mrd)监测为即时观察指标,开展包括白血病、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等小儿常见恶性肿瘤难治性病例的联合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分子靶向治疗,提高患儿远期疗效和生存生活质量。目前,本科治疗儿童all的五年总体生存率达70.4%, aml 五年总体生存率达47%,总体移植成功率达75%,开展了双份脐带血移植成功。恶性淋巴瘤总体五年生存率达65%。通过实时监测mrd水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并希望能缩短儿童血液肿瘤治疗研究的周期。
基础研究:
  ①具有靶向治疗作用的单克隆抗体制备及筛选,对未知识别抗原的新抗体zch-2b8a进行深入研究,用western blot方法证实该抗体识别的抗原分子量为52kda,蛋白条带经氨基酸序列分析;抗体反应谱分析结果表明:该抗体对b细胞淋巴瘤具有良好的识别作用,而与其他非造血组织细胞无或几乎无反应,提示该抗体具有潜在的靶向治疗b系淋巴瘤的作用;②深入开展具有靶向治疗作用的单抗zch-4-2e8、zch-7-2f9的基因工程抗体改造研究,为自制单抗用于临床血液肿瘤的靶向治疗奠定基础。目前已将该两种抗体研制成单链抗体,并通过观察它们能识别各自抗原靶分子而证实其基因克隆和构建是正确的,为它们进一步进行人鼠嵌合型抗体和人源化抗体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③免疫诊断与治疗研究:继续深入研究血液肿瘤细胞的分子标志物,为血液肿瘤的诊断分型提供新的制剂;研究血液肿瘤以及免疫性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噬血细胞综合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病、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蛋白尿等的免疫病理生理和分子机制,为免疫调节剂的合理应用和肿瘤疫苗的开发提供实验依据。
 
研究方向五:环境、营养、遗传与儿童健康的综合研究。
新生儿疾病筛查及其临床和基础研究:
  在目前新生儿疾病筛查网络和随访治疗体系的基础上,继续扩大筛查率,建立系统的随访治疗和评估体系;应用串联质谱技术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增加疾病筛查种类(增加至22种), 建立汉族新生儿疾病筛查谱;开展孕期母亲碘状况与新生儿甲状腺功能的流行病学和实验室研究,弄清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相关因素;继续开展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症的家系基因研究,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汉族儿童ch、pku的基因突变谱。
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和儿童生长发育监测研究:
  继续开展全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进一步掌握全省新生儿、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死亡原因及死亡前儿童保健服务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为各级卫生行政机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实施干预,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持续下降;对全省儿童的营养状况和生长发育趋势进行监测和评估,获取全省儿童营养状况、生长发育指标和生长曲线变化数据,为who和cdc 评估和建立世界儿童生长发育指标和生长发育变化趋势提供依据。
遗传代谢病的诊断和精神发育迟滞儿童认知及其神经机制的研究:
  开展遗传代谢性疾病的诊断、遗传咨询和随访治疗,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技术,对包括威廉斯综合征(ws)、脆性x综合征(fxs)和digeorge综合征(dgs)等疾病进行诊断,为遗传性精神发育迟滞疾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打下基础;在建立正常儿童面部三维摄像数据库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精神发育迟滞疾病唐氏综合征(ds)、威廉斯综合征(ws)、脆性x综合征(fxs)和digeorge综合征(dgs)的面部三维数据库,并进一步研发面部特征识别程序,筛查不同病因的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对遗传性精神发育迟滞(ws、fxs、ds、dgs)儿童,采用多种心理行为和神经生理/心理的研究技术(包括事件相关电位,erp)开展疾病相关基因与认知表型及其神经机制的研究,了解与疾病(基因)相关的特殊认知障碍和神经认知发育途径,为探索基因-神经-认知配对的复杂相关性提供理论依据。
铁缺乏与发育期大脑认知功能和行为的研究:
  在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基金资助下,采用多种神经生理/心理学技术结合行为学技术,开展早期不同时期铁缺乏对出生后婴幼儿大脑功能和发育行为影响的研究,以探索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的早期缺铁与婴幼儿脑/行为(包括运动、认知、语言、记忆、情绪、社会情感等各方面)的相关性及神经生理机制,为早期营养和神经认知发育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并提高相关的研究能力和技术,使对婴幼儿认知和行为的研究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儿童肥胖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对肥胖儿童、青少年进行睡眠相关内容的流行病学调查,测定血orexin、ghrelin、leptin水平等,探讨慢性部分性睡眠剥夺与中枢orexin系统及与外周的调控食欲激素之间的关系,将为肥胖流行的防治另辟蹊径; 对肥胖儿童代谢综合征遗传易感基因展开研究,确定代谢综合征青少年的主要易感基因目标靶点并建立可用于青少年代谢综合征遗传易感性基因snps检测体系。为将来大规模在肥胖儿童、青少年中筛查其他组分代谢综合征易感性基因snps奠定基础。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研究。
【 | 】
网站地图